触控屏幕轻薄化趋势不变 OGS未来成长动能看好
2013-01-29 阅读[28384]
在全球经济环境不景气中,智能型手机是少数仍在高速成长的行业,随着全球品牌大厂将触控功能导入智能型手机、平板等手持装置蔚为风潮,全球触控面板市场需 求进入快速爆发期,由于智能型手机规格不断前进,体积、外型也与日俱进,变得更轻薄时尚,连带使得触控屏幕也呈现持续轻薄化的趋势。为满足客户需求,信利 光电2012年斥资5亿元建设OGS(One Glass Solution)工厂,以求未来在智能型手机与平板计算机市场打下一片江山。 DIGITIMES专访信利国际执行董事、信利光电总经理李建华,是信利集团重要的灵魂人物,触控厂商大幅扩产后,导致杀价抢单竞争频传,在重重竞争者围 绕中,信利看见杀出重围的曙光,李建华认为,在未来2、3年内,OGS单片式触控屏幕将成为信利未来的成长机会。以下是专访纪要
信利光电总经理认为,在行动终端轻薄化的趋势持续发酵之下,未来OGS触控将是各家业者必须大力布局的重点。符世旻摄
问:智能型手机与平板计算机需求窜起,但产品的周期短,价格竞争激烈,您如何看待大陆市场的应用发展及技术?信利将如何因应市场趋势?
大陆地区的智能型手机及平板计算机价格下跌速度很快,应该很多人都注意到了,但我认为行动装置的市场还是有不同的定位,行动装置会有高阶、中高阶、中低 阶、低阶之分。其中,价格下跌比较快速的产品是低阶的行动装置,而中高阶的行动装置较持稳,价格波动还是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。当然,这类产品的价格一定会 随着时间而下滑,但中高阶产品下滑的时间、幅度较合理,每个季度可能会有价差,但价格较稳定。举例而言,像低阶的智能型手机每个月可能有超过10%的价 差,但中高阶的行动装置不会这么夸张。
大陆地区的智能型手机分类主要以尺寸为主。目前低阶入门级智能型手机的屏幕尺寸大约在4吋以下,其触控面板的价位约在7~8美元,高阶智能型手机,包括4.3吋、4.5吋、4.7吋的触控面板,则还有12、13美元的价格。
问:对于2013年的大陆地区智能型手机发展的预期为何?
现阶段大陆智能型手机终端市场的价格,针对不同的市场定位会有不同的价格,最低阶的入门级智能型手机约在人民币399元,高阶的智能型手机约在人民币2,000多元。
整体而言,预期2013年大陆地区智能型手机的状况应该仍是如此,行动装置仍然会有高阶、中高阶、中低阶、低阶的分类,视市场的定位而定,预期2013年 仍然会有人民币2000多元的智能型手机,也仍然会有人民币399元的智能型手机。然而,低阶的智能型手机可能有大减价销售的风险,我认为低阶智能型手机 市场不是信利主要聚焦的市场。
市场规模而言,第3季大陆地区的用户拥有智能型手机者约在16%,还是蛮低的比例,与世界的平均水平约在60%,可见还是有很大的成长空间,因此,推估未 来2到3年的大陆智能型手机的成长比率可望超过50%,甚至可能有高达70%、80%的高速成长率,推估2、3年后,当大陆智能型手机用户比例从 50~60%时,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时,成长速度就趋于缓慢平稳。
信利强调可以提供给客户全方位的服务,因此高阶、中阶、低阶的服务均会提供,且因应大陆地区智能型手机的高速成长,信利2013年将会加大电容式触控面板的产能投资。
问:信利2012年10月OGS进入量产,内部规画及发展进程如何?终端市场何时可看到产品推出?
由于智能型手机变得更薄、更轻,手机触控屏幕也随之呈现轻薄化的趋势,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,信利光电2012年斥资5亿元建设新型嵌入式OGS生产工厂。
目前大陆市场仍以薄膜式投射电容为技术主流。以信利2012年10月出货的比例而言,现阶段信利的总体出货量约为500万片。出货量当中,约有300万片 为薄膜式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,其余约有200万片为传统的玻璃与玻璃全贴合(G/G)触控面板及OGS触控面板,G/G触控面板出货量约为120万 片,OGS触控面板约为80万片。
值得注意的是,信利的供货量比重未来还会改变,仍然有调整配置的空间,举例而言,信利预期到2012年12月时,总体出货量将提升至600万片,其中,约 有400万片为薄膜式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。信力旗下的产能将透过产线优化,使产能提高至单月400万片,传统G/G触控面板的出货量会调整到80 万~100万片,OGS触控面板出货量会提升至150万片。
问:针对触控技术发展,信利是采取薄膜式与玻璃式并重的策略,未来的布局将有何差异?公司最新进度发展?
2013年信利的投资比例中,将有70%的资源放在OGS触控面板上,另外的30%资源则投注于薄膜式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上。
薄膜式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平均每条产线约为200万片,薄膜式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12月在产能调整下出货量约可达400万片,信利预计2013年时会再投产一条生产线,以使产能进一步提升,预计将增加200万片产能,2013年时产能可达到600万片的规模。
OGS触控面板方面,2013年将扩充OGS触控面板产能,以增加产线的方式提升生产力,推估整体OGS触控面板产能将达到600万片,届时信利将成为大陆第一大的OGS产品生产基地。
信利的G/G触控面板及OGS触控面板是使用不同的产线,预计日后玻璃产线会减少,部分产线可经由调整改为生产OGS触控面板。由于OGS触控面板投资的规模很大,公司希望2013年产能可提升至450万片以上。
目前在大陆,薄膜式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约拥有一半的市占率,其余则为OGS触控面板。
问:目前信利发展小片制程的OGS方案,相较于大片制程的OGS,在价格和成本上能否具有竞争力?
客户选择薄膜式、OGS的判断标准通常是以颜色需求划分,若客户想做多种颜色,薄膜式可以做到,但OGS仍有难度。若确定要选择OGS触控面板,则要进一步确定是否要在面板上钻孔。大片制程的OGS面板不适合钻孔,但小片可以。
由于小片式OGS不需做二次强化,所以小片式的生产流程相对较短,因此制作良率稍高于大片式的OGS。OGS大片式因为需要做二次强化,所以良率上会有些 耗损。但相对来说,传统的小片式制作方式生产效率较低,比如说黄光制程,传统做法需一片一片进行,信利虽然提出改良做法,可一次处理6~8片,但仍比不上 大片制程可一次可处理十几片或几十片。但大片式的OGS需要投入的模具费用相对较高,换个型号的周期很长,小片制程的模具费用没那么高,因此生产转换上较 为灵活。
总体来说,大片与小片制程两者的成本差异其实不大,但小片制程还有个大片制程较难具备的优势,即其所生产的触控面板强度较高。目前小片制程可做到600兆 帕(MPa,1MPa相当于每平方公分承受10.2公斤压力)以上的强度,但大片业界仅能做到约300兆帕,当手机产品需要做比较大胆的设计,如窄边框设 计时,大片强度没有那么强,小片较适合窄边框设计。
展望未来,信利的OGS产品希望能走中高阶路线。
OGS现在是用黄光制程,丝印制程两种制程都有。由于智能型手机愈来愈要求窄边框,此趋势会促使黄光制程的需求更加迫切,还是有高中低阶分别,因此两种制程会并存。
问:随着Win8系统将导入于大尺寸的NB应用,信利是否打算进一步扩充产线规模?目前是否有接洽客户进行开发?未来触控产业是否将如同面板产业般进入产能竞争的阶段?
随着Win8系统上市,目前已经有客户在与信利接触,但信利认为笔记本电脑与平板计算机相较的话,平板计算机更具潜力,也更加容易发挥信利的优势。毕竟目 前信利的智能型手机最大尺寸已经做到5.7吋,从5.7吋再往上跳到6吋、7吋去做平板计算机相对容易,但跳到超过10吋的NB市场较难,信利不是很有优 势,因此信利会聚焦10吋以下的平板市场。
信利与彩晶有合作,跟彩晶外购的量,大约为一半外购,一半自产。彩晶的5.3代线可切平板计算机、NB,但彩晶的5.3代线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一次 性费用很高,如人力支出、治具支出、产品测试支出等较高,对订单的基本出货量也有些要求,部分客人还是不能接受。
因此,信利认为3.5代线是比较合适的,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一次性费用也较便宜,模具费用也会便宜一些。
平板计算机方面,预计2013年下半有机会见到信利光电的产品。
Win8出来后,在NB上用到触控面板的比例会提高,替代传统的键盘与提升用户的体验,但未来会不会有新的技术来替代电容投射触控屏幕技术,将来的人机接 口,有人认为可用语言输入、体感输入,信利认为短期内发展的可能性不大,短时间内(2~3年内)触控屏幕是无法替代的。不久的将来,甚至连AIO PC的21吋面板也会使用到触控面板,用5代线或6代线来生产触控面板是有可能发生的。
大陆的触控业者目前还是聚焦智能型手机市场,低价智能型手机的市场吃完了,有机会往NB发展,但不会那么快,应该是1年之后的事情。
我乐观看待In-Cell或On-Cell的发展,未来将有助释放TFT的产能,如果搭载触控面板,有机会有较好的价格,可能不会亏钱。
问:信利目前已入股彩晶,未来是否还有进一步投资台厂的计划?
信利认为台厂是很好的合作伙伴,持续和台厂合作是肯定的。目前信利在大陆还是针对系统厂商做配合,很多大陆厂商已经有固定的合作伙伴了,台湾则仍有许多空间,除了平板与NB外,合作的系统厂商不多,未来有机会会和台厂合作。
针对触控IC厂方面,驱动IC厂商有很多已进入触控IC领域,信利与这些厂商已有合作关系,不一定需要去入股来巩固关系。
问:您如何看待大陆地区触控产业的发展?与其他同业相较的竞争力为何?又如何评估台系的触控厂商?
大陆触控产业中,信利是惟一一家同时拥有所有触控面板的生产技术、产线的厂家,在大陆业界我们是唯一一家同时具备全系列产品的厂商。
目前信利的规划为10月小片式OGS量产,9月大片式OGS量产,2013年两种制程都会同时扩产,2013年产能约扩充至450万片,小片式OGS的产能扩充会多一些。
值得注意的是,信利同时也有在生产液晶显示模块,这也是信利不同于其他厂商的优势。由于电容式触控屏幕跟液晶显示模块放在一起时,很容易会出现干扰的问 题,厂商需要花很长时间去调整,但信利生产液晶显示模块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,信利的调整能力会比没有生产液晶显示模块的厂商要强,可以互相迁就,调整触 控或液晶显示模块,同业则单一做一样,调整起来较不顺利。
与台湾的触控厂商相比,信利的优势也同样存在,举例而言,F-TPK宸鸿没有生产液晶显示模块,胜华有生产液晶显示模块,但胜华在OGS布局上仅专注大片式OGS,还有生产G/G,没有生产小片式OGS、薄膜式,信利的产品线较齐全。
In-Cell方面,In-Cell目前仅有苹果算是真正生产成功,但苹果是倾全副身家去发展投资In-Cell,其他业者要追上不太容易。且据我们了 解,现在In-Cell的良率大概在5~7成之间,以量产的标准来看,还不能算是很顺利。在我们看来,合格率不能做到8成以上,就不算是可量产的技术。因 此在现阶段,In-Cell可能本身就不适合去推广,两年内很难对当前的电容式触控屏幕技术造成大冲击,但两年后In-Cell技术可能会愈来愈成熟,届 时不同的技术之间可能需要竞争。